洗澡是每天都要進行的「例行公事」,故不能草草了事。想知道自己該用沐浴露,沐浴油,還是番梘/肥皂?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皮膚類型!選對了沖涼液後,還要知道正確的洗澡步驟。以上每樣都息息相關,更藏著令皮膚質素變好的關鍵。
沐浴露質地為乳液狀,容易起泡。由於大部分沐浴露添加了香味成份,洗澡後身體會散發出香味。市面上部分沐浴露含「合成介面活性劑」,可令皮膚表面的油污更易去掉,因此相比沐浴油或肥皂,用後肌膚感覺會較清爽。
顧名思義,沐浴油為全油脂成份,很少添加其他成份。使用沐浴油可保留肌膚油脂、加強保濕,對肌膚產生刺激性相對低。但由於沐浴油質性溫和,洗淨力也會較弱。因此不主張大量使用或過度用力搓洗,以免有機會造成油脂過度脫落。
番梘/肥皂的主要成份為「脂肪酸鈉」,基本上是由油脂皂化而成,酸鹼值(pH值)介乎7至10,屬鹼性。番梘的鹼性愈高,去油脂力愈強。由於肥皂含水量較低,因而不需要添加防腐抑菌成份來避免變質。番梘比沐浴露含較少化學成份,減少致敏風險。此外,很多番梘都含有甘油,滋潤程度高。
肌膚乾燥或需與孩子一起共用沐浴用品的人士,建議選用含「胺基酸系界面活性劑」與「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」的沐浴露。這種沐浴露洗淨力較為溫和,不會過度洗走身體的油脂,令皮膚乾上加乾。
「胺基酸系界面活性劑」的沐浴露名稱中多含有「椰油醯基(Cocoyl)」與「月桂醯基(Lauroyl)」,字尾通常是任意胺基酸化合物的名稱,例如:谷氨酸(Glutamate)、甘氨酸鹽(Glycinate)等。
而「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」沐浴露最常見的類型為「甜菜鹼(Betaine)」。
肌膚偏油人士一般不喜歡沐浴後皮膚有滑滑的觸感,可優先選用清潔力較強且刺激性較低的「肥皂/番梘類」與「羧酸類」成份用品。當中以番梘的清潔力更強,肥皂泡迅速融於清水,不易殘留於肌膚,使用番梘後皮膚觸感清爽不滑膩。
常見的肥皂類成份 : 動物油脂+氫氧化鉀(Potassium hydroxide)或氫氧化鈉(Sodium hydroxide)、脂肪酸類(月桂酸Lauric acid、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、棕櫚酸Palmitic acid)。
肌膚容易出現刺痛過敏或乾癢狀況,可先選擇「低刺激配方」、「敏感肌專用」等相關的沖涼液,再仔細查看成份。
如已找出導致自身過敏的特定成份,直接避開該成份就可以。若本身有長期肌膚敏感問題,建議諮詢皮膚科醫生或接受過敏原測試,找出過敏源。同時應避免使用含容易造成刺激的物質,例如 : 酒精、變性酒精、香料、色素、換膚及去角質成份(果酸、水楊酸、乙醇酸等)或同時含多種植物精油、植物萃取物的配方。
建議用水溫約為攝氏37度溫水沐浴。不少人誤以為沐浴時水溫高可令肌肉放鬆,事實並非如此。熱水不但會去除很多皮膚天然油脂,更會將血液循環帶到皮膚表面,皮膚容易變紅,甚至引起炎症、皮膚痕癢、生皮疹等。皮膚易敏感、乾燥的人士更要特別注意。
沐浴時間宜控制於10分鐘。沐浴可以令人身心放鬆,但過程太長會令皮膚脫水、失去光澤或出現皮膚問題。濕疹患者皮膚容易破損,更不宜沐浴太久。
5分鐘內以潤膚用品擦抹全身最能鎖住肌膚水份。如沐浴後不塗上保濕用品,會讓皮膚水份揮發到空氣中,皮膚乾燥爆裂會令細菌和過敏原乘虛而入。建議洗澡後將身體擦至8-9成乾,,並隨即塗上潤膚保濕用品。
超過一個月不替換沐浴海綿容易滋生細菌。使用帶菌沐浴海綿會隨時患上毛囊炎。其實沐浴海綿少用為妙,如必需使用亦應在使用後放於陽光下曬乾殺菌。
中性pH溫和親膚,美國皮膚科醫生推薦品牌,無添加Parabens防腐劑、皂鹼、酒精、合成色料。「microbiome gentle™技術」有效鎖住肌膚原有滋潤成份,通過24小時長效保濕實測。
日本進口,純皂(石鹼)洗淨成份,洋甘菊、香草蘭成份散發清新甜香。乳脂狀泡沫,感受像乳木果油一樣的高級保濕感,是適合乾燥皮膚的沐浴露推薦。
嚴選天然植物成份素材,蘊含具保護作用的米糠油,令肌膚嫩滑光澤,散發出溫和的花木香味。。
與其羨慕天生麗質,不如打造亮麗膚質!潔膚、養膚先要選對沖涼液,配合正確的洗澡方式,才能夠擁有一身嫩滑滋潤肌膚!
Chrome: https://www.google.com/chrome/browser/desktop/index.html